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美国本田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美国本田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crv美国版配置?
据了解,新款特别版雅阁美国起售价约为27,725 美元(折合人民币约17.69万元),由于没有发布新车的图片,我们只能拿更高一级别的Touring高配车型做对比,因为虽然是新增车型,但是外观内饰设计还是没有任何变化的,唯有配置方面不同!
而特别版车型在入门级的车型上增加了Apple CarPlay、Android Auto、双区自动空调控制、前排座椅加热、7.0英寸触摸屏,远程启动、一键启动,后视镜加热,6扬声器立体声系统,特别版还换装了17寸黑化的轮毂!
很多合资品牌在国外卖的便宜,但是到了国内卖得贵一些,但是我们可以看见本田crv在美国的起售价跟国内的价格是差不多的,除掉新增的特别版,入门级本田crv在美国的起售价也在16万左右!
本田crv在美国发布的特别版只能说是在入门级的基础上增加一款车型而已,不同之处就是配置比入门级更为丰富一些,何来“特别”之处,连美国佬都敢忽悠,本田胆子不小!
动力方面,新增车型依然搭载本田地球梦1.5T发动机,匹配CVT无级变速箱,动力总成跟国内版本也是一样的!
总结:虽然本田crv新增车型是在美国发布的,但是不排除后续国内也有一个“特别”版本,因为crv好不容易重回紧凑型suv冠军宝座,多加一个车型增加自身竞争力也是不错的!
为什么雪佛兰在中国不入流,在美国又吊打本田?
吊打?那我想问问你 美版奥德赛以前销量嗷嗷的高 你说雪佛兰吊打本田?你只是看美剧或者美国电影里很多都是开雪佛兰的大SUV或者大皮卡 这不叫吊打 谁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车型
第一:用车理念不同:别人是代步,我们是门面!第二:别克研究中国!第三:进入市场晚,品牌影响力低!第四:车黑多,互喷。美系耗油,小问题多(相对而言而已)!第五:没把握市场,想当年赛欧和科鲁兹买的那么好。现在怎么回事?
美国很火的本田飞行员Pilot,在国内怎么感觉卖的特别少?
在国内7座SUV的热潮下,各大车企都将海外中型SUV逐步引入,但有一款车却迟迟没有动静,那就是传闻已久的本田Pilot。这款车跟汉兰达一样也是北美市场的特供车,2003年上市的它比汉兰达晚了两年,显然本田对市场的嗅觉还是不如丰田灵敏。
几乎所有的车辆配置都以汉兰达为目标,诸如3.5升V6自然吸气发动机,动力部分最大的坑或许就是ZF9AT了。第一代和第二代车型几乎没有颜值可言,从造型上看完全就是以空间为卖点而生,因为方正的线条它甚至有些像element的放大版本,但也确实做到车内空间利用率最大化。
2016年迎来第三代车型,从羽翼式LED大灯、电子按键式档杆、电子驻车、液晶仪表等现行科技装备的引入,Pilot总算有了些现代感。因为1996mm的宽度,所以第三排横向布置三个座位并不是难事,北美这类车型的7座均采用2+2+3布局,若要引入国内生产或将改为2+3+2。但引入可不是座位改造那么简单,动力系肯定会绝缘大排量的3.5改为冠道上那副2.0T,然而这番大动干戈下市场前景还是未知,因为这个领域内汉兰达有着绝对话语权,无论是产品力还是品牌甚至是入市时间与口碑,Pilot在汉兰达的背后更像参与者和跟随者,即便产品力上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至于为什么迟迟不引入国内,本田保留最终解释权,那些嚷嚷着引入的消费者一定会买单吗?(zj)
你好,国内并没有引进Pilot,所以谈不上买的多少的问题。
在美国,Pilot的定位是6-7座的中大型SUV,车身类似于丰田的汉兰达,偏重于越野性能。车型定位高于CR-V,价格整体比CR-V贵1万美金。
国内这个级别有广本的冠道,但只有五座版本,并没有7座版本。所以以后本田应该也不会引进Pilot,可能会推出7座版的冠道。
本田凌派有海外版吗
应该有,凌派有小雅阁之称,外观线条以及内置都是比较可以的,动力是1.8自吸中型车,唯一缺点就是减震太硬过减速带会比较震,我本人2017年也是买了台凌派舒适版,开了5年还是可以的,省油动力够,车总体没有维修过,就是保养换机油之类的,值得拥有
没有海外版
因为凌派这款车型就是本田和中国合作的一款本土车型,这款凌派在国外是没有这款车型的。所以它的发动机技术也是沿用的本田然后是中国生产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车的售价,减少厂家的成本。
六十年代本田的大型摩托车是如何成功地进入美国市场的?
60年代,美国摩托车市场的竞争者变化很大。早期主要有美国的哈里·戴维森、英国的BSA、TRUMPH、NORTON和意大利的MOTO-GUZZI。1959年哈里·戴维森是市场领导者,销售额为1660万美元,该年日本厂商本田和雅马哈进入市场。二战后,日本摩托车发展很快,以适应市场对便宜交通工具的需求。1959年,本田等日本公司生产了45万辆摩托车。本田以5500万美元的销售额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厂商,与其他依靠分销商的外国厂商相反,本田建立了自己的美国分公司在美国推出轻型车,其零售价250美元与美英的大车售价1000美元~1500美元相比较为便宜。 本田花了4年的时间从西海岸向东一点一点地开拓市场,1961年,它有125个商人,花了15万在地区做广告,以改变40年代起摩托车使用者的不好形象:1953年由马龙·白兰度主演的电影《TheWildOnes》。本田将诉求点放在中产阶级:“本田车上的人是你遇到的最好的人”,此营销努力由大量的广告支持。1965年预计花了400万美元,其他日本厂商也类似,雅马哈为150万美元,铃木为70万美元。本田的战略很成功,美国的销售额从1960年的50万美元,上升为7700万美元。1966年底,此三家日本公司占有美国市场的85%,从1960年无关紧要的市场成为主要市场。 60年代初,英美和日本厂商都受益于市场的转变和扩大。1960年~1966年,英国的出口加倍了,哈里·戴维森从1959年的1660万美元上升为1965年的2960万美元。与此同时,日本厂商在其他出口市场继续增长。1974年,全日本的摩托车总产量达340万,其中290万(85%)为出口。他们已占领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。 总之,到70年代中期,日本厂商已占有了市场的主要份额,而20年以前这是欧美厂商的市场。20世纪有100家美国公司生产摩托车,后来只有哈里·戴维森和一个非常小的公司了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国本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美国本田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